乡村运营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清城区积极开展乡村运营试点,搭建对接平台促进乡村资源、产业项目、资金人才精准对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动乡村持续发展。
一、实施意义
我区农业产业个体规模小、产品类型散、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村建设管护机制尚不健全,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成果难以巩固;农民外流进城,农村发展活力减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正常生产经营与农业产业发展,亟需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推动乡村数字化、现代化发展。而乡村运营能充分利用乡村特色资源,激活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潜力,实现强村富民。一是有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乡村运营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方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二是有效挖掘利用乡村资源,激活发展潜力。乡村运营能整合乡村内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进行节约集约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乡村物质资源、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增长价值有效转化。三是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乡村运营通过引入培育乡村运营人才和运营团队,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各村特点,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特色乡村发展路径。
二、清城区实施乡村运营优势
(一)条件优势。作为清远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城区发展乡村运营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区位上,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清远市核心区域,与广州、佛山交界,是清远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成功入选绿色发展百强区,荣获“2020中国智慧城市示范城市”,是全市经济发展“排头兵”、承接全市中心工作任务“主力军”、省市重点项目落户“主战场”和扩容提质“主阵地”。交通上,清城区是环粤港澳大湾区距离省会城市最近的地级市中心城区,在接受大湾区辐射带动上拥有优越的交通、生态、开发空间优势,京广高铁、广清高速、广清城轨等纵贯南北,与北江航道组成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与广州、佛山及珠三角地区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为乡村运营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交通保障。
(二)资源优势。产业方面,作为清远市优质水果产业的集聚区、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连片示范区和南部都市休闲农业样板区,清城区畜禽产业优势突出,蔬菜、水果等产业特色鲜明,家禽出栏量达3000万羽,生猪出栏量达19.72万头,水产养殖面积达5.4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4.29万亩,清远鸡百亿农业产业加快推进,清远市清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才方面,成功打造山水云涧、北江生活馆等9个青年人才服务点,109名广东乡土专家、121名乡村工匠通过认定评审,建成集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清城工匠学院、青年人才交流中心于一体的省职教城人才服务基地,提供政策展示、政策申报、会议交流等全链条人才服务,为乡村运营提供智力支持。
三、清城区实施乡村运营情况
清城区立足农业基础、秉承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将实施乡村运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推动我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建设农业强区,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奋力实现乡村业态蓬勃发展。
(一)建立“三个库”,搭建乡村运营平台。一是建立资源库,解决“运营什么”的问题。对我区乡村各类资源资产进行梳理,通过整合流转农村耕地、发展股份合作经济、推动资源上平台等措施,全面排查整合可利用资源。通过清产核资查实全区农村集体资产合计约49.01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约127.03万亩,全区耕地面积23.4万亩,累计整合流转约21.6万亩。二是建立人才库,解决“谁来运营”的问题。按照类型建好“专家库”“雁归库”“经营人才库”“种养能人库”“乡村工匠库”等人才库,抓好乡村振兴专家、燕归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外出乡贤、高校毕业生等返乡参与乡村建设。目前拥有专家库人才883名,雁归库人才59名。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引擎作用,培育种养加能手、农村创新创业者,累计推广新技术11项,引进新品种9个,开展现场指导和培训40次,培训指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879人。三是建立项目库,解决“怎么运营”的问题。积极开展乡村运营和农村职业经理人工作试点,搭建村企合作沟通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项目高效发展。在2023年9个乡村运营示范点基础上,新选取龙塘镇银盏村、石角镇马头村、源潭镇大龙村委会、飞来峡镇西坑村委会张屋村等4个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乡村运营。据初步统计,全区产业发展建设项目共有157个,储备项目30个。
(二)实施“四种模式”,谋划特色发展路径。一是支部领办模式。如,东城街道新桥村党总支部带头创办特色旅游项目,新桥大水坑村成立清远市乡农乡村民宿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由政府引导、酒店指导、民宿运营三位一体的“政商民”合作模式,实现农民、集体、企业三方收益共享。二是联建共富模式。创新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三联并进”模式,实现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如,源潭镇政府下属企业控股公司、迎咀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公司和第三方公司共同投资合作经营迎咀陈皮柑种植及加工项目,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三是能人带动模式。如,石角镇石岐村返乡青年创办景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水产养殖,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对部分农户实行“订单式”养殖,全年带动农户300户,创收330万元,每年雇佣季节性就业人员超500人次。四是土地盘活模式。如,飞来峡镇坳头村探索土地整合利用新模式,整合1000亩土地大规模种植马铃薯,收益超百万元;整合700多亩耕地,建设天农清远鸡种鸡场,每年为村小组带来经济收入20多万元;引进花川谷、“一亩田”民宿等项目,整合村庄闲置宅基地,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四、存在问题
虽然清城区乡村运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
(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一是年轻人外流。热爱农业、懂农业的年轻人不多,乡村服务能力低下,大部分年轻人不愿待在农村,出现乡村人才短缺现象。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和补贴,出现了部分年轻人愿意进入乡村工作和发展的现象,然而由于发展和资源问题,乡村并不能让这些人才扎根,人才持续外流。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农村高精尖人才稀缺,全区基层农技人员56名,平均每个村委会拥有农技人员不足1名,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的数量则更少。同时村集体经济无法支持聘请懂经营管理、懂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开展乡村运营。农村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导致个别村集体远远适应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缺少科学的规划和发展。每个村所拥有的资源和遇到的问题都不完全一致,但部分村参照运营的成功案例照猫画虎,单纯效仿跟风,急于求成,没有结合村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规划。如我区乡村旅游开发方面普遍存在同质化、无序化开发等现象,多发展休闲民宿、体验农家乐、田园采摘等,缺乏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与优势产业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导致游客体验缺乏新鲜感,吸引力不强。同时,部分村出现“重建设轻运营”现象,缺乏现代化、市场化思维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导致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后缺乏持续发展能力。
(三)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目前我区乡村运营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乡村运营企业大多处于初创阶段,经济效益体现不明显,但村民却希望短时间内获得投资回报,往往采取简单的租赁方式,无法在村集体、村民、经营商三者之间形成长远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同时我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较为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进一步削弱利益联结强度。
五、对策建议
(一)持续引进和培育乡村运营人才。一是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发布招募令、倡议书、登门拜访等方式引进高水平乡村运营商和乡村运营团队,引入乡村CEO,精准高效招引各种市场主体,解决乡村运营的动力、脑力、劳力不足问题,发挥专业运营组织、运营队伍作用。推动工信、人社、农业、文旅等部门制定各产业领域人才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加快吸纳各类优秀人才留清返清来清发展。二是培育本地人才。学习和借鉴浙江乡村运营经验做法,支持和鼓励本土企业家和乡贤参与乡村运营,吸引本地在外人才、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引导驻村第一书记、金融助理、农村科技特派员等进驻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乡村运营提供智力支持。加大乡村能人和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培育挖掘一批本土能工巧匠,引导优秀职业农民就地参与整村运营,为乡村运营提供人才支撑。
(二)持续提高谋划运营水平。一是要摸清“家底”。对村内的资源进行分类和造册,了解哪些资源可以转变成产业发展亮点或是服务类资产,从而提高村内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坚决制止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严防乱占耕地建房、违规对农用地进行硬化等行为,确保农地农用、粮地粮用。二是要明确运营定位。要根据不同村的“人、文、地、景”等要素和资源优势,结合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等不同类型,充分挖掘特色的山水资源、古村文化、民俗传统等,厘清乡村发展定位,制定有特色有差异的发展策略。将乡村各类资源通过整体打包推向市场,以运营思维为乡村资源赋能,将乡村空间吸引力转化为消费力。审慎推进文旅项目,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防止盲目模仿和千村一面。同时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底线,不能破坏绿水青山和乡村原有环境,不能破坏来之不易的和美乡村建设成果。结合飞地政策、村内闲置资产盘活等方式有效开展乡村运营,避免同质化发展,以差异化发展、特色化路径提升竞争力。
(三)持续强化利益联结提升收入水平。充分激发本地“能人”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的积极性,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强化利益联结和联农带农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股份合作经济,通过政府指导、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农户积极参与的形式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村集体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协作等方式参与运营发展和收益分配,实现企业(经济组织)、村集体、村民三方的互利共赢、共同富裕。